

瑞士日內瓦時間
11月12日下午5時43分 (北京時間11月13日凌晨00時43分) 隨著大會主持人手起槌落 《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 正式通過 關于“國際紅樹林中心”決議草案 日內瓦國際會議中心內響起一片掌聲
決議草案提出 歡迎中國和其他有意愿的國家共同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的提案,將保護、修復、合理利用紅樹林和濱海藍碳生態系統作為其工作重點。決議鼓勵所有感興趣的締約方、NGO、社會組織,以開放、包容、透明的方式自愿參與中心的建立和運作,鼓勵中心與全球其他紅樹林機制緊密合作、互相支持。
日內瓦國際會議中心現場
11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出席《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開幕式并發表題為《珍愛濕地 守護未來 推進濕地保護全球行動》的致辭,提出“中國將推動國際交流合作,保護4條途經中國的候鳥遷飛通道,在深圳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支持舉辦全球濱海論壇會議。”
11月8日,深圳市委常委會召開的會議指出,要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國際紅樹林中心”籌建工作,全面加強生態保護治理國際交流合作,打造好這張新的城市“生態名片”。 國際濕地公約科技委員會主席、深圳紅樹林基金會理事長雷光春表示,本屆大會上,中國政府提出要在深圳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這對全球的紅樹林保護修復、科學研究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英國野生鳥類和濕地基金會國際事務經理克萊斯特·羅斯特倫表示,“我們支持中國在這次大會上提出的推動在中國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因為紅樹林對儲存碳和減少碳排放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紅樹林基金會發起人、榮譽理事長孫莉莉表示,深圳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深圳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具有明顯的制度優勢。基金會將建立紅樹林保護專項基金,整合社會力量,全力支持國際紅樹林中心的落地,為全球紅樹林保護和治理作出更大貢獻。 紅樹林是全球瀕危濕地生態系統,是整個熱帶、亞熱帶地區和寒帶地區的一條生命線,關乎國土生產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以福田紅樹林濕地為主的深圳灣區,是東半球候鳥重要棲息地和南北遷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轉站”,每年數萬只往返于東亞—澳大利西亞的國際候鳥在此停歇。 深圳城市在高速發展的同時,濕地保護力度也在不斷加大,為形形色色的野生動植物在此提供生生不息的家園,如今徜徉南海之濱,處處綠林蔥蔥,水光融融,飛鳥翔集。 國際紅樹林中心的建設,對于深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更是深圳國際化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意味著深圳還將肩負更多國際交流合作責任,成為全球紅樹林保護和國際合作的重要基地,加速全世界紅樹林的保護和恢復工作以及豐富生物多樣性做出新的“深圳貢獻”。 據悉,《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5日至13日在中國湖北武漢主會場和瑞士日內瓦分會場同步舉辦。在深圳設立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也是此次大會的主要成果之一。 作為深圳“市樹”的紅樹,是濕地重要物種之一,也是深圳精神的文化象征。全市現有紅樹林約213.62公頃,主要分布在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內。深圳紅樹林濕地博物館(中國紅樹林博物館)是國家林草局與深圳市政府共同建設的國家級博物館。
本文來源:深圳特區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