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部: 龍莉
常常在想,什么是幸福?對于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在尋找著答案,我也在不斷尋找。可是幸福卻沒有標準,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也都不一樣。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的理解都是那么的不同。
小時候,幸福是一種擁有,比如擁有一件期盼已久的玩具。青春期,幸福是一種等待,比如在等待即將相見的愛人。成年以后,幸福是一種責任,比如教幼子牙牙學語。老年時,幸福是一種嘮叨,比如年邁的老母親那一句“記得吃飯、天冷別忘了加件衣服”……幸福是什么?對于被病痛折磨的人來說,身體健康就是幸福;對于為情所困的人而言,有情人終成眷屬才是幸福;對渴望有所成就的人來講,事業成功才是幸福。還有更多的人認為金錢能帶來幸福。歐洲最權威的市場戰略咨詢機構之一英國漢勒中心進行了一項關于幸福的調查,對象包括英國、美國、墨西哥等國的21000名成年人。調查結果顯示,金錢并不能買來幸福。1989年,有58%的英國人對自己的生活水平感到滿意;到2003年,這個比例降到了45%,雖然同期內人們在食品和娛樂上的支出增加了60%。幸福到底在哪里?普希金說,幸福的特征就是心靈的平靜。心靈怎樣才會平靜?無非是滿足自己的心靈需要。幸福是樹立目標,并不斷為之奮斗、不斷奉獻最終征服的過程。
幸福是什么的答案我們找到了,那么,要怎樣才能得到如上所述的幸福呢?
首先,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非常重要,這是保持一個好心情的基礎,我們對人應該寬容,對事應該認真,要時刻懷有感恩之心,要時刻擁有報德之志,祝福他人也是祝福自己。幸福不是給別人看的,與別人怎樣說無關,重要的是自己心中充滿快樂的陽光,也就是說,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在別人眼中。遇到困難我們就當成是對自己的考驗,也讓自己有個自知之明,面對挫折當做對自己的磨煉,是提升自己能力的過程,不回避、不抱怨、不放棄。人要獲得幸福,就需要有所渴求。如果人們對某事物沒有渴求(渴求度為零),那么,這一事物也就不會給人帶來幸福。但渴求度過高,高得難以實現,自然也不會有幸福。而且,人的幸福感大小,往往取決于人們獲得幸福的經歷的曲折程度。經歷越曲折,幸福感就會越大。幸福需要人們以愉悅的心情去感知。無論是誰,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不愉快甚至不幸,如果此時他的一種渴求獲得了滿足,卻沒有被感知,他是不會有幸福感的。由此可見,良好的心態對幸福多么重要。
其次,擁有健康的身體也非常重要,有一個好身體比什么都強,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錢再多,身體不好,錢也只能用來看病吃藥,官再大,身體不好,又能有多大的作為。實際上,擁有了好身體,就是擁有了人生最大的財富,才能滿足自身生活需要,也才能更好的為他人服務,創造更多、更大的社會價值。
最后,幸福需要奉獻,因為幸福大廈的基石,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對人類的無私奉獻的滿足。一個人活著,應該讓身邊的人覺得自己“有用”,要時時幫助別人,給別人溫暖。歷史大片《辛亥革命》的第一個場景就是秋瑾上邢臺就義的場景,當時她的一些獨白是“我此番赴死是為革命,中國婦女還未有為革命而犧牲者,…死并非不足懼,亦并非不足惜,但犧牲之快之烈犧牲之價值,竟讓我在這一刻至心底喜極而泣”也就只有這種為以奉獻為幸福的人方能有“祖國陸沉人有責,天涯漂泊我無家”的千古絕唱。也讓世人永遠記住了秋瑾這個人,因為此刻她的幸福已經屬于千千萬萬人的。當然這并不是偉人才有的專利。王國明以為普通的年輕班主任,地震時他不顧自身安危指揮學生從前后門逃生。房屋垮塌的一瞬間他一個箭步沖上去將還沒逃出去的女學生推了出去,而自己卻永遠留在了他的教室。雖然他為了孩子而不在人世了,但是他的幸福卻永遠的留了下來,成為了孩子們一輩子的幸福。“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這句樸實的話已經成為雷鋒奉獻精神供后人學習。奉獻者的收獲便是一種幸福,一種崇高的情感,是他人的尊敬與愛戴,是自己生命的延續。人所能得到的最大幸福、最自由快樂的心境,莫過于無私的奉獻。
幸福是一種感覺,并不需要華麗的修飾,卻需要讓我們用心去呵護。幸福是一種走過艱難困苦的從容,一種透析人生苦短的姿態。其實幸福真的很簡單,幸福只需要你善于發現生活中的陽光面,“知足常樂”,具有堅定的信念,懂得奉獻,信任和關心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