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景觀部 范瑜
1 項目概況
遵義市地處中國西南腹地,是中國西部的重鎮之一,貴州省第二大城市。 三岔鎮位于遵義市遵義縣東南部,距離縣城南白鎮7公里,距歷史名城遵義20公里。三岔鎮地處亞熱帶季風濕候區,雨熱同季,海拔多在850—950之間,以谷地丘陵為主要地貌,極利于各類農作物及經果林木的生長。本項目基地位于三岔鎮爛碑堰水庫區域,地勢隨山體連綿起伏,周邊環境優美宜人,空氣清新,動植物資源豐富,極為符合休閑旅游度假勝地的開發利用條件。
2 現狀分析
現狀場地中心約有280畝左右的自然水體,即爛碑堰水庫。水體由東南方向延伸至西北從而貫穿于整個場地之中,其水體性質為灌溉水源。水體周邊地勢呈小型丘陵狀, 基地植被資源以及水資源豐富,農田層次較為明顯,但都大部分處于溝谷帶,雖然生態資源豐富但卻增加了施工建設的難度,茂密的林區在景觀感受上過于單調,缺乏變化。設計時在不破壞現狀資源的基礎上進行景觀塑造,針對密林與溝谷區我們將會采取不同的方式來展現更好的景觀層次風貌。
3 可開發資源
文化:尖山飛來寺位于遵義縣三岔鎮北面,交通便捷,距鎮政府所在地3公里。尖山飛來寺山腳下便是爛碑堰水庫,尖山飛來寺傍水而居,渾然天成的地里環境使得該處佛教文化、旅游文化氛圍濃厚。尖山飛來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已成了休閑旅游的好去處,山下的爛碑堰水庫更像一顆璀璨的明珠灑落在山間,通過將佛教文化引入規劃場地之中,深入挖掘場地的文化價值,并從當地民俗文化著手,開發打造屬于該區域獨特深刻的文化印記。
自然:爛碑堰水庫四周植被保存完好,林間小道曲徑通幽。主要有松樹、柏樹、青崗樹等。近幾年,隨著退耕還林工程的推進,水庫周邊還發展了楊梅、梨等經果林,水庫四周綠樹成蔭。隨著生態的不斷改善,水庫里已繁衍生息了成群結對的野鴨,水庫邊的松樹林里,白鷺成群,生態環境十分良好。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為爛碑堰水庫的發展提供了極為廣闊的空間,使場地蘊涵了無窮的活力。
特色產品:辣椒、煙草、香蔥為三岔鎮三大特色農產品,具有產量高,品質好的優勢,為以其為原料的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帶來良好支撐。現目前,三岔鎮以香蔥、辣椒、烤煙三大農產品為核心,已發展了一批具有豐富而有影響力的農產品種植基地。在本項目的規劃設計中,應將三岔鎮的拳頭產品納為場地規劃內容的重要元素,打造集農業技術開發、特色農產品展示、休閑觀光農業為一體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旅游休閑項目。
4 項目定位
從客戶需求出發,本項目是一個以營造優美的自然環境度假勝地為目的,以打造戶外休閑和特色觀光農業為依托,同時以旅游度假別墅銷售、酒店會所經營與地產增值為盈利組合的旅游地產項目。利用現有資源開發優勢產品,尋求“錯位發展”,打造人工旅游資源,如休閑觀光農業、主題樂園、養老產品等,創造全新概念,打造該地區域內獨一無二的旅游度假景觀。
本項目所面向的消費群主要有兩種類型:最終消費者,包括臨時居住或長期居住的客戶,這些目標客戶對項目的不同要求正是本項目所有定位的根本出發點。適合開發休閑度假項目和第二居所。
5 設計思想與原則
本案的設計思想源自對爛碑堰場地內原始植被、寧靜的水面、彌漫著負氧離子的田園生活的領悟,樸實的場地、似曾相識的鄉景畫面給人們帶來心靈的歸屬感,故在此次規劃設計中采用“田園、故鄉、健康、景觀”的設計主題。結合高效環保的生態手法進行場地的適度改造,還原人們心中那一片唯美悠閑的故鄉凈土,采用有機生態的方式使場地中的人們可以與土地、與四季同生共戚,喚起人們的對鄉村新景觀的認知,身臨其境深刻地感觸時節更迭的腳步,讓人們擁有一種全新的健康舒適的度假體驗。
在設計過程中,著重考慮整個水庫區域的生態基礎設施的構建。將區域內自然山水、農田、林地、坑塘濕地和周邊其他公共綠地等開放空間系統整合為一體的綠色網絡,分層地構建,強調系統性與完整性。因此,在秉承“系統性、生態性、可持續性、地方性、文化性”五大原則下,把爛碑堰水庫區域的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同時相結合起來。
6 總體布局
在景區的整體設計中,根據場地現狀因素和與周邊地塊的關系等方面考慮,將該項目分為幾個大的功能片區分層展開設計,即入口仿古商業區、禪意養生休閑區、山水田園居住區、農業科普觀光區、文化體驗活動區。其中,以爛碑堰水庫水域為核心區域,景區分層布置形成相連續的功能片區。在景區內中部片區環境優美,水體資源豐富,布局時利用現有的山體林地資源和規劃建設的觀水視線資源修建旅游度假地產;主入口和次入口緊鄰城市主干道,作為該項目的形象展示區,將 由仿古商業片區和文化廣場作為外部進入旅游度假區的過渡區域。其間整個場地利用生態酒店、養生會所、商業配套、禪文化交流中心、農業科普教育基地、蔬果采摘園、親水活動空間、動植物觀賞等主題內容形成完善的旅游休閑度假系統。
7景觀營造
入口仿古商業區域
主入口仿古商業片區作為整個爛碑堰旅游度假區的入口展示區域,緊鄰城市主干道,是由外部進入旅游度假區的過渡區域。該片區功能定位明確,既有與場地相呼應的入口廣場,滿足了人流活動的集散要求,同時緊鄰入口廣場的仿古街提供 附屬商業,場內通過細致的景觀打造,突出和帶動整個景區內的人氣與氛圍。
農業科普觀光區域
農業科普觀光區位于次入口的西側區域,現狀擁有茂密的山林和大片田地,通過對交通的組織和農田的合理利用,可將此處打造為具有本地特色的集農業休閑觀光和農業科普示范為一體的景觀區。
場地內設置農作體驗區、科普教育基地、生態大棚、農技加工坊等多種形式的休閑農業體驗。農作體驗區提供場所讓人們親自學習和體驗農耕的樂趣;科普教育基地向人們展示不同農業知識,并提供農業技術與知識交流的場所;生態大棚可種植時令性水果,如草莓等,利用采摘水果的活動提升場地收入和人氣,增加鄉村旅游的活動類型,同時也是生態大棚技術的展示區域;農技加工坊可為香蔥、煙草、辣椒等農產品加工制作,既是生產加工坊,也是對外展示區和商業性質的推銷平臺。
文化體驗活動區域
文化體驗活動區包括次入口的東側區域和次入口文化廣場。東側現狀基地內擁有一處梨園,且森林植被茂密,農田面積廣闊,為打造原生態的果林田園景觀奠定了基礎,次入口臨近城市道路,交通便利,人群可達性強,可設置戶外場地供人們活動參與。從游客的活動需求出發,臨水與東側區域場地內設置有生態濕地展示區、果蔬加工坊、民俗村、農夫課堂、水果采摘園、開心農場、河灘親子樂園和家庭樂園等,面向青少年和家庭團體性質消費者,主要提供一處集中可供親友、家庭整體參與的體驗活動場所,場地內配套有家庭樂園等;次入口廣場由農耕文化示范街構成,兩側為自然植被,其后為動步公園和生態運動場,集健身、兒童樂園、戶外運動為一體的活動區。
8 建筑模式
由于開發區域內環境優美,水體資源豐富,故布局時利用現有的山體林地資源和規劃建設的觀水視線資源,因地制宜,在山與水之間修建旅游度假房屋。在森林植被豐富,地勢較高,可高處觀水的坡地片區修建“候鳥型”主題度假別屋,即分不同季節時間段進行租房度假,加大了觀景視線的范圍,同時又保證了幽靜的居住環境;在臨近水域、觀景視線較好和地勢較舒緩的地帶布置了供長期居住的度假房屋類型,如養老地產、固定房產購買、莊園式住宅等等,既保證了每個組團的獨立性便于管理和設施配套,并在建筑周邊為每戶人家提供可自由支配的土地進行自耕自種,享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樂居;同時,在局部靠近景區內主道路的區域還布置有高低錯落有致的商住結合的民居建筑,底層為商業,上層為住宅,豐富了該區域的經濟模式,使整個場所真正形成“旅+業+居”完美結合的旅游度假功能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