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中國古典園林的“水”
作者:景觀所 關浩博
一、前言
中國的名園很少是沒有水的,正如中國人很少有不愛水的。我覺得一個人愛山是種情操,愛水則是一種天性。中國人是崇尚水的,出于對未知的敬畏,也是出于對已知的感悟。無論是天人合一還是寄情山水,水都是人們各種各樣情感的寄托。水是無形的,它既可以成汪洋,也可以成細流;它既可以奔流,也可以安靜;它既可濕人衣,也可濯人足。水可以幻化成人們想要的樣子,或者說人們的情感總可以找到對應的水的情態,所以水成了天然的容器,裝滿了人們的喜悅或是悲涼、感慨抑或感傷。
正是因為趨近水是人的本能,親近水是人的追求,所以“水”理所應當的成為中國園林中極其重要的元素和載體。一般水都是與山一起成為園林的主體,或大或小的水面都會通過中國人的智慧做出綿延不絕、江湖萬頃的景觀效果。說到江湖,其實中國有著極其漫長的海岸線,但是中國園林中海并不是主題,倒是內陸的河湖成為了園林中比較崇尚的類型,而海島型園林則在日本園林中得到了比較成功的體現。究其根源,可能是由于中國人的人種起源和文化淵源的關系。黃河、長江是中華民俗的母親河,而兩河尤其是長江流域湖泊遍布,中國先行發展起來的城市都是在兩河流域,所以對河湖喜愛偏多,而對更遠方向的海洋知之甚少,甚至還處于神話階段。中國的園林體系一脈相承、聯系發展的,所以最初的江湖印象就為后來的“園中有湖”奠定了園林基調吧。
從古至今,文化發達地區、園林薈萃地區與自然條件良好的地區,就分布而言是大體重合的。也就是說良好的山水關系、自然環境為人們的發展提供的空間和背景,所以園林有景、有文化就不足為奇了。中國人有浪漫情懷,有隱逸思想,所以園林成為他們山水情節和隱逸情節的寄托。而中國能夠有能力修剪園林的不是附庸風雅的權貴就是學識淵博的文人士大夫,大多都是有才學之人,所以中國的園林不同于西方的園林,西方的園林是建筑師主持修建的,園林只是附屬,而中國的園林則是由士人名流主持修建的,園林自然充滿了士人文化的味道。園林中的山水作為自然山水的凝練和再造,則必然的體現了詩畫的要旨。所以中國園林的山水是凝練的山水,源于自然而精巧于自然,這就形成了中國獨特的筑山和理水的技法。
綜合來說,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水來源于人們物質上的生活需要,也來源于精神上的情感寄托。而在具體理水手法方面,又通過巧妙布局,與其他園林要素形成因借關系。這些可以說是中國水的幾個顯著特點。
二、生活需要
園林中用水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周文王修建的“靈沼”;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又引渭水為池,建造了規模宏大的水景園——蘭池宮;漢代的“銅龍吐水”被認為是世界園林史上的第一個噴泉水景;唐代的曲江,更是開中國公共園林之先河。可以說水是人們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人們親近水也是出于生活的本能。在遠古時期,修筑水池會有生活方面的考慮,而近代“水”更多的是以景觀的身份出現。但是園林造景中水系的利用確實改變了人們生活的用水質量,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北京西北郊三山五園的修建不緊在塞北創造出了動人的江南景觀,也徹底的改變了北京城里居民生活用水的困難。
三、情感寄托
自古以來,人們就用詩、畫贊美水。流動活潑是水的表現特征,而平靜的水是很柔美的,人們常用柔情似水來形容溫柔的感情。水給人親切感,它的流動使其了充滿活力。我國古代的園林設計,通常應用山水樹石、亭榭橋廊等巧妙的組成優美的園林空間,將我國的名山大川、湖泊溪流、海港龍潭等自然奇景濃縮于園林設計之中,形成山青水秀、泉甘魚躍、林茂花好、四季有景的“山水園”格調,使之成為一幅美麗的山水畫。
中國古代許多園林都是在文人、畫家的參與下經營的,這使園林從一開始就帶有詩情畫意般的感情色彩,蘊藏著極深的文化意境,它講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中國文人士大夫階層對水有著特殊的感情,水被認為是高尚品格的象征。《韓詩外傳》中云:“夫水者,緣理而行,不遺小,似有智者;重而下,似有禮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漳防而清,似知命者;歷險致遠,卒成不毀,似有德者。……此智者所以樂水也。”文中認為水有智慧,通曉禮義,有勇敢的氣概,了解自己的命運所在,具備高尚的品德。水的這些品格,正迎合了文人士大夫追求雅量高致的心理特征。
水的品格及特征,使文人雅士親近于水,從而有了“臥石聽泉”、“曲水流觴”、“寄情山水”這樣的娛樂活動。更在“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雨打芭蕉”等著名古樂中,極盡音樂之能事,闡述自然山水之美。《畫鑒》中也有“意中有水,方許作山”之說,強調了水在山水畫中的重要位置。
不僅如此,古人對水的哲理性還有很深的認識,如“滴水穿石”、“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文字,都闡明了古人對水性格的理性認知。據文獻記載,古代有一種名為欹器的盛水器皿,當往其中注水時,器皿逐步水平,待水滿又將水傾斜倒出。由于它的傾斜好似彎躬行禮,而水滿則傾覆,故以之寓意“滿招損,謙受益”。這種哲理性的理水技藝,反映了古人對水的深刻理解。
中國詩歌崇尚自然美,形成以“自然”為宗的詩歌美學,其中不乏描述自然水景的名篇佳句。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飄者如雪,斷者如霧,綴者如旒,掛者如簾”等等。許多園林以再現詩意中的自然水景為主題,詩情畫意的理水手法,賦予了水更深的文化內涵。
四、形態布局
自然中的水有靜水和動水之分,靜態的水,面平如鏡,清風掠過水面,碧波粼粼,給人以寧靜之感。皓月當空時,月印潭心,為人們提供優美的夜景。還有波瀾不驚、錦鱗游泳的各類湖泊,與樹林、石橋、建筑、山石、彼此輝映,相得益彰;又有幽靜、深邃的峽谷深潭,使人聯想起多少美麗動人的傳說。動態的水,往往給人以活潑、奮發、奔放、灑脫、豪邁的感覺。一如山澗小溪,溪淺而闊,清泉沿灘泛漫而下,赤足戲水,逆流而上,有輕松、愉快、柔和之感;二如水從兩山或峽谷之間穿過形成的澗流,由于水受兩山約束,水流湍急,左避右撞,形成波濤洶涌、浪花翻滾的景觀,給人以緊迫、負重之感;三如水流從高山懸崖處急速直下,猶如布帛懸掛空中,形成瀑布,有的高大好似天上落下的銀河,有的寬廣宛如一面潔白如練的水墻,瀑底急流飛濺,濤聲震天,使人驚心動魄,嘆為觀止。
因此,水景在古典園林中的運用可謂多姿多樣:
1.湖
園林理水,常與筑山相聯系,故堆山與挖池一般同步設計。關于自然水池造型,自古有“心”字形之說,即池之兩端形狀狹隘,中部膨大,整個池型彎如“心”字,致使人莫辨其源。若能與山體緊密配合,青山峰回路轉,水池縈回環抱,則能使青山綠水相得益彰。有些大型風景勝境,像無錫的太湖,杭州的西湖,雖得幸于天然之水,卻亦是如此。
2.溪、澗、流泉、飛瀑、水簾、深潭的獨立運用或相互組合
在園林設計上,巧妙的運用山體,建造崗、巒、洞、壑,以大自然中的自然山水景觀為藍本,采取置石、筑山、疊景等手法,將從山上流下的清泉建成蜿蜒流淌的小溪,或建成浪花飛濺的澗流,如蘇州的虎跑泉。
3.噴泉噴泉
又名噴水,是利用泉水向外噴射而供觀賞的重要水景,常與水池、雕塑同時設計,起裝飾和點綴園景的作用。設置噴泉的地點,宜在人流集中處。一般把它安置在主軸線或透視線上,如建筑物前方,廣場中間,花壇組群等園林藝術的構圖中心。這只有在幾個古典的皇家園林中可以見到。
4.壁泉
壁泉一般設置于建筑物或墻垣的壁面,有時設置于水池駁岸或擋土墻。壁泉由墻壁、噴水口、承水盤和貯水池等幾部分組成。墻壁一般為平面墻,也可內凹做成壁龕形狀。噴水口多用大理石或金屬材料雕成龍頭、獅子等動物形象,泉水由動物口中吐出噴到承水盤中然后由水盤溢入貯水池內。墻垣上裝置壁泉,可破除墻面平談單調的氣氛,因此它具備裝飾墻面的功能。另外,在造園構圖上常把壁泉設置在透視線、軸線或一條園路的端點,故又具備剎住軸線沖力和引導游人前進的功能。
5、跌水
有規則跌水和自然跌水之分。所謂規則式,就是臺階邊緣為直線或曲線且相互平行,高度錯落有致而使得跌水規則有序。而自然跌水則不必一定要平行整齊,比如泉水從山體自上而下三疊而落,連成一體。
園林中水體的運用師法自然而又因地制宜,根據場地的尺度不同營造不同情致的水體景觀。以蘇州園林中的拙政園和網師園為例,拙政園起初是模擬太湖蘆汀山島的佳絕風光,全園以水為中心設景布點,種種太湖風情溢于園中。網師園水體處理則是另一種手法。殿春簃是網師園的“園中園”,精巧、恬靜、幽靜,造園家采取以虛帶實手法,只在院一角堆山,山上建亭,亭旁置泉,泉下設一小潭,清清泉水終年不竭,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獲得聲、形、色、影俱全的藝術效果。
五、水體造景
水之所能夠在造園中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除了人們的偏愛和多樣的形態,水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也使其擁有巨大的造景價值。院落中的主景就往往是假山、建筑、植物在水的周圍與水搭配而成的。水的特性使其成為造景良好的載體和借景絕佳的工具。
1、水型美
“水隨器而成其形”,古代造園家十分注重水型、岸畔的設計,“延而為溪,聚而為池”,利用水面的開合變化,形成不同水體形態的對比與交融。例如南京瞻園內南端的水面曲折多變,一側設大體量水榭;中部水面開闊寧靜,有亭臺點綴其畔;北端水面最小,但與假山相伴,深邃而有山林之趣。三個水域以狹長的溪水相連,池岸形態豐富,有貼水石磯、亭臺水榭、親水草坡、陡崖塹路及夾澗石谷等多種變化。同時,在水面轉折處設汀步及小橋,增加了景物的層次感和進深感,形成“咫尺山林”的景觀效果。
2、動靜美
中國園林理水有動態和靜態之分。著重取“自然”之意,塑造出湖、池、溪、瀑、泉等多種形式的水體。水平如鏡的水面,涵映出周圍的湖光山色,呈現出撲朔迷離之美。所謂“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煙雨”,正是古人對園林靜水的贊美。杭州有一私家園林,取名為“鑒止水園”,也是源于對園中靜水的描述。
古典園林中的動水,主要是指溪流及泉水、瀑布等,既呈現出水的動態之美,又以水聲加強了園林的生氣。如濟南的趵突泉,古人贊曰:“噴為大小珠,散作空蒙雨”。有的園林利用水源與水面的高差,“引來飛瀑自銀河”,形成瀑布景觀。還有的利用容器蓄水,放于高處,形成人工瀑布與疊水,通過強化水“噴、涌、注、流、滴”等一系列動態特征,塑造出生動的園林環境。
3、水聲美
“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中國園林理水還擅長利用水體營造聲景。如泉滴潭池,正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一樣,使人感受到寂靜的存在;流水潺潺使人感到平和舒暢;“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時嘗吼半空雷”的瀑布轟鳴聲,使人感到情緒激昂。古代園林水景中,不乏利用水聲成景的例子,如無錫寄暢園的八音澗、圓明園的夾鏡鳴琴、避暑山莊的風泉清聽等。還有借助聽覺變化,賦予建筑以詩的意境,如蘇州拙政園的留聽閣,取意于“留得殘荷聽雨聲”,而聽雨軒則取意于“雨打芭蕉”,點明了水聲之美,充分發揮了水綜合視聽的功能。
4、映射美
畫壇中有“畫水不畫水”之說,意即畫水應靠周圍景物的倒影為其增色。同樣,古代造園家擅長運用水的倒影效果將天空云霞、樹木、亭臺、山石以借景的手法引入其中,使園變得寬廣而深遠。園林利用水映射成景的手法多樣,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映射出風的存在打破原有水面的寧靜;“赤魚戲水”、“碧波蕩漾”映射出環境色和池中色;”波光粼粼”映射出光的存在;“潺潺流水”映射出地形的起伏;而“殘雪暗隨冰筍滴,新春偷向柳梢歸”所描述的冰雪場景,則映射出季節的變化。
可以說水的這四種特質使其不僅成為重要的景觀元素,更是整個大的格局的添加劑和粘合劑。尤其是水聲會添加情趣,而倒影則會造成景觀間的因借關系,使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加有整體性,甚至會拓寬本園的范圍,將外面的景物也納入視線,使景觀更加生動。如拙政園倒影樓可以看到的長廊倒影,就將實體的游廊變得虛化了,增加了景觀的樂趣。還有靜明園的五個湖泊、頤和園的昆明湖等大的水面,都把山上的建筑、植物和天上白云、飛鳥等景觀在水中融為一體,十分生動。
六、結語
石令人古,水令人遠。園中有山水,才會清新致雅。而且中國古典園林追求的是“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的深遠意境,山水在園林中,既是一種物質性的建構實體,更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起著符號的作用。人們由園林中的“水”可以聯想到無限 的自然,從而達到與自然親近,修身養性、陶冶性情的目的。
傳統園林的理水,是對自然山水特征的概括、提煉和再現。各類水的形態的表現,不在于絕對體量接近自然,而在于風景特征的藝術真實;各類水的形態特征的刻畫,主要在于水情的動靜,水面的聚分,在于岸線、島嶼、磯灘等細節的處理和背景環境的襯托。運用這些手法來構成風景面貌,做到“小中見大”、“以少勝多”。這種理水的原則,對現代水景的設計,仍然具有其借鑒的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第三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計成.園冶
【3】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4】李早. 中國古典園林理水的現代啟思.中國園林建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