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建筑一所 白帆
地形是場地的形態基礎,場地的坡度、地勢情況是場地形態的基本特征,地形對于建筑設計制約作用的強弱與它自身變化的程度有關。一般來說,當地勢較平坦時設計的自由度較大,從布局到各項元素的具體處理方式都會有較大的選擇余地。隨著地形變化幅度較大,影響會逐漸增強。當場地坡度較大、各部分起伏變化多、地勢變化較復雜時,地形對建筑設計的制約十分明顯。場地分區、建筑物定位、場地內交通組織方式、廣場及停車等室外構筑設施的布局、工程管線走向、各處標高確定、地面排水組織等都與地形特征有直接關系。
“納溪•未來城”位于瀘州市納溪區一處臺地上,此處視野開闊,臺地之上樹林蔥郁,生機盎然。雖然開發用地離主城區很近,但畢竟不在傳統街區內,新區的規劃已經使得用地形成了四周道路低,內部整體抬高20米以上的蛋糕狀。這種苛刻的建筑條件正好提供了一個建設相對獨立的社區以及爭取良好景觀的機會。
難點很清晰,在于解決場地內外的聯系,開口位置的選擇必然尤為重要。周邊道路中有兩條路幅50米的道路,一條已經形成,為通往主城的交通要道;另一條正在動工。考慮到地形的復雜程度以及后期建筑的銷售與交付,完善的入口景觀形象以及固定的內外聯系位置,把主入口選擇在已形成的主干道藍安大道上,正對場地中央。
沿街的商鋪,貼著地形修建,既能解決高差又起到遮蔽擋墻的作用,美觀而大方。商業價值隨著層數逐漸遞減的原因,三層的商鋪無法預知的銷售量,索性把三層設計為車庫,既解決銷售問題,而且使得車庫不為純粹的地下室,可以自然通風、采光。沿街雖然靠商鋪解決高差的影響,但畢竟無法完全消化,未消化的部分,靠斜坡綠化、斜坡景觀的處理,完成之后沿街面從下到上會有道路、斜坡、商業以及場地內的建筑四個層次,視覺效果更加立體。
因為商業與城市道路有高差,所以為商業設計人行道、車行道以及室外臨時停車就尤為重要。結合聯系小區內外的車行道,使它平緩的通過沿街商鋪,再以不超過8%的坡道通往小區內部。
小區內部以東西景觀主軸線為重心,體現較之對稱且互為組團,多層結合小高層與高層分片區的布局形式。主入口結合主軸線,以折線踏步消化建筑高差,輔以景觀植被,使整個小區入口氣勢磅礴,增強項目對城市的形象感。加大占地的多層片區幾乎占據整體小區,視線的最后形成兩排各四棟“一”字型板式二類高層及一類高層,形成從低到高迎面而來的建筑形象。由主軸線向兩邊脫開進深到70多米,且較為對稱布置的多層片區自然圍合成一塊集中景觀中庭,多層組團之間,拼接成“L”形或者“一字”形的建筑體相互組合、錯落布置,形成各自相對圍合的組團形式。整體內部空間與周圍環境之間的聯系也更緊密,更通透,中庭內部空間自身也更為疏朗。滿足城市主干道要求的通透開敞空間及視線通廊要求,城市天際線呈現相對對稱又高低錯落,營造山脈形式,做到“顯山綠水”。.
整個小區充分利用建筑吊層、場地放坡等手法,減少地形高差的影響。尊重原有地形,避免土石方大開挖。在形成完整中間庭院景觀的同時,亦避免高大擋墻的出現。從西到東,整個布局成前低后高的態勢,更佳的凸顯富有層次的天際輪廓線。既然如此,對車庫的設計,遵循固有原則,同樣在原始地貌基礎上,采用放坡的形式,把多層區的車庫與沿街第三層的車庫串聯起來,與高層區的車庫彼此獨立。滿足95%的住戶直接進出車庫以及100%的地下停車,提升人性化設計的同時,也滿足地面局促場地的景觀層次不被破壞。
景觀立足于新式園林之意境的設計概念,將建筑群體同戶外空間有層次及有機地相結合;集中景觀庭院的出現,更好的能通過植物和景觀的多樣性營造出現代而充滿意境的生態氣氛。主干道兩旁種植整齊長綠大樹,使主干道形成綠帶效果,西側、南部主干道邊大面積斜坡綠化,提升小區高度的同時豐富生活的趣味性。建筑旁及用地內有充足的綠化,和適當的水景。簡潔明快挺拔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筑,與環境有機結合,打造高品質的住宅生活小區。
不難發現,場地的地形環境影響著建筑的總體布局,與建筑相互依存、相互協調。建筑物雖在場地中處于控制與支配的地位,但其他要素常常圍繞建筑物進行。利用組織好場地與建筑物的聯系,是影響整個設計的關鍵。
